2017年5月22日,香港大学地理系Becky P.Y. Loo教授及两位香港大学博士生到访北京大学,并与柴彦威教授研究组进行交流讨论。
Becky P.Y. Loo教授为香港大学地理系教授,主要从事交通地理、电子通讯与道路安全研究。
首先,由北京大学谭一洺博士向大家介绍近期的研究成果——基于时空间行为的城市社会空间分异和民族研究。她以西宁回族居民为研究对象,对其行为数据(连续48小时活动日志数据)与城市空间数据(POI、人口结构、社区信息)进行采集,在此基础上进行不同民族居民时空行为模式、生活习惯、时空安排等研究,指出不同民族间社会隔离不仅发生在居住地,同样存在在日常行为活动与移动中。随后,北京大学孙道胜博士发表了题为“基于时空行为的城市社区生活圈的研究—以北京清河街道为例”的研究汇报。他以清河街道为研究对象,收集街道7天GPS数据、日志数据,对其进行回归分析,并进行生活圈空间体系划分。Becky P.Y. Loo教授指出,该研究以基于空间的研究为主,接下来的思考方向是如何将基于人的研究与基于空间的研究相结合。
接下来,由香港大学杨子博士发表与危险路段检测相关的研究报告。他先向大家介绍了危险路段检测方法:热点(黑点)方法;热区方法等,并以交叉口、限速、土地利用三个案例介绍了路段安全模型。香港大学王波博士则发表了以“虚拟空间和实体空间的相互作用”为题的研究汇报。第一个研究中,他以南京市608名全职员工家庭电子产品使用行为为案例,借助主成分分析的方式,研究了电子产品在家庭内的使用对个人生活与交通出行的影响,从而可以应用在交通拥堵问题解决方面。第二部分研究针对在物联网上有创业行为的人,以上海29位创客空间使用者或经营者为案例,研究创客空间对于使用者和投资者的价值,及其空间分布特点。第三个研究针对交通与通勤方面,以上海南京高铁出行人群为研究主体,进行纸质问卷发放,对其出行活动类型、满意度等进行研究,指出结伴出行容易获得较高的满意度,过程中使用电子产品也会对满意度有正面影响,并提出高铁WiFi及对乘客行为进行规范等建议。柴老师听后,对其研究进行充分肯定,并鼓励王波博士大胆提出与创新自己的理论。
其后,由北京大学马昕琳与端木一博进行了柴彦威研究组项目介绍。马昕琳首先介绍了已经完成的研究:2007年全市域范围内十个不同社区活动日志调查,2010两个巨型社区的活动日志和GPS调查及2012年调查,并详细介绍了目前正在进行的中美居民时空行为比较研究。指出调查主要基于时间地理学,关注空间行为和时间关系研究,试图整理一套时空间行为的基础数据库。端木一博则重点介绍了2017活动日志调查,Becky P.Y. Loo教授对问卷内容及调查方式细节进行提问与建议。
最后,柴彦威教授研究组与Becky P.Y. Loo教授研究组就汇报内容展开讨论,柴彦威教授对本次交流会进行简单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