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心简介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智慧城市研究与规划中心(Center for Research and Planning of Smart Citiesof Peking University)由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城市与经济地理系教授柴彦威博士联合城市研究与规划、地理信息科学、智能科学、城市公共管理等领域的多名教授、学者于2013年11月成立。中心致力于智慧城市理论研究与技术攻关、时空间行为大数据研究及智慧城市规划管理应用。
二、团队介绍
中心团队是一个跨学科、多层次的队伍。团队成员包括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冯健副教授、陈彦光教授、政府管理学院沈体雁教授、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张文佳助理教授、阴劼副教授、杨家文教授等,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刘瑜教授、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马修军副教授以及清华大学刘志林长聘副教授、北京联合大学张艳副教授、董恒年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马静副教授、北方工业大学李婧副教授、中科院地理与资源研究所陈洁副研究员等。此外,工作室拥有包括香港中文大学关美宝教授、香港浸会大学王冬根教授、瑞典林雪平大学 Kajsa 教授、日本大学佐野充教授、任海副教授等多位国内外顶尖级的合作学者与专家顾问。
三、研究与业务范围
(1)智慧城市理论研究与技术研发
中心基于近三十年的时空间行为研究,结合大数据研究范式,以智慧城市规划管理作为应用出口,形成了基于时空间行为的智慧城市研究与规划模式,在国际时空间行为研究与规划结合领域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中心负责人柴彦威教授在国内外刊物上累计发表论文300多篇,并先后在《国际城市规划》《城市发展研究》《地理科学进展》《人文地理》等国内城市规划与地理学领域的核心期刊上组织专栏,致力于推动时空间行为研究成果在智慧城市规划与管理、居民智慧出行、社区生活圈规划、智慧社区建设、安全生活圈规划、城市应急管理等领域的应用。
(2)智慧城市空间规划与社会管理
中心承担的主要项目包括智慧出行规划、智慧社区规划、智慧园区规划、城市体征诊断与预警系统、城市体检指标体系、城市生活圈规划研究、智慧城市总体规划与顶层设计、数字经济发展及其他相关规划项目。
在规划管理方面,中心承担了多项关于智慧城市的研究课题,联合清华大学、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等单位共同承担的“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城市居民时空行为分析关键技术与智慧出行服务应用示范”。在顶层设计方面,中心承担了《智慧承德总体规划》《通州城市副中心顶层设计(标准部分)》《滁州市新型智慧城市提升规划》《齐齐哈尔市新型智慧城市提升规划》《智慧杨凌试点实施方案》《兰州新区智慧城市顶层规划》《南京市南部新城智慧城市试点申报及顶层设计项目》等多项智慧城市顶层设计项目。中心还与北京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开展密切合作,以北京城市空间为试验场,开展“北京城市生活空间与社会空间重构研究”“北京城市社区公共设施时空配置优化研究”“面向决策支持的行为特征与社区生活微观模型研究”等规划应用研究项目,旨在通过社区生活圈规划优化公共设施的需求匹配关系。
四、合作关系
中心广泛开展对外学术交流与技术合作。与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瑞典林雪平大学及隆德大学、荷兰乌特勒支大学、爱沙尼亚塔图大学等国内外著名院校,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市交通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科研机构和事业单位,以及中国建筑集团、东软集团、IBM、腾讯、华为、北京城市象限有限公司等国内外著名企业单位保持合作关系。
五、未来展望
当前,中心工作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以中美合作、中瑞合作等科研项目的启动为契机,加强国际交流,与香港中文大学关美宝教授、瑞典林雪平大学 Kajsa 教授等国际学者达成合作框架,使中心真正成为一支国际化的研究团队。一方面,不断提升理论水平,构建以时间地理学为核心的空间—行为互动理论。另一方面,积极开展智慧城市实践工作,以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为案例,将已有行为研究成果运用到城市规划与管理的实践中。
面向未来,中心将继续坚持研究特色,以城市居民为研究核心,加强智慧城市相关议题的探索;发挥学科引领作用,加强国内时空间行为研究网络建设;进一步融入国际时空间行为研究网络,积极推进中国的时空间行为研究发展及智慧城市的规划应用特色;加强人才培养,将中心建设成为相关学科接班人的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