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国方教授为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城市与区域规划系主任。其于日本筑波大学完成博士深造,主要研究兴趣为城乡发展规划和城乡风险管理。翟国方教授兼任国家“十三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教育城乡规划专业评估委员会委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防灾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城市规划2040咨询专家委员会委员、深圳城市规划2030咨询专家委员会委员、国际风险分析学会中国分会(SRA-China)副主席、中国城市经济学会理事和学科建设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安全与防灾规划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等职务。曾在南京市人民政府研究室(经济研究中心)、日本(国立)防灾科学技术研究所和日本国土交通省国土技术政策研究所等机构从事研究工作。翟国方教授共发表学术论文240余篇,出版《解读日本城市规划》、《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等著作6部;主持参加FP7项目、“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省部级以上项目20余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20余项。
我国城镇化正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和社会转型使我国城市安全问题突出,城市快速发展问题时候累计下来的问题开始显现,城市抗灾风险存量巨大,安全防灾成为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挑战。翟国方教授从日本、美国、中国等国家发生的地震、海啸、洪水等灾害出发,说明灾害总是发生,并且会引起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巨大损失,然而我们应当如何防御?翟国方教授从灾害风险的基本概念、我国防灾规划转型、灾害的时空特征、灾害影响评估、灾害认知与沟通、灾害的规划应对等六个方面,介绍我国城市规划转型面临的问题,结合日本防灾经验,以期为我国防灾规划转型提供应对策略。
翟国方教授指出,新世纪以来我国城市防灾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国家防灾减灾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建成、各城市应急管理体系初步建成、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日益受到重视、安全社区和安全文化建设日益被重视。然而我国的防灾事业建设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防灾规划理念、利益相关者参与等方面相对落后;其次,与日益增长的人民需求相比,存在建设速度滞后、建设规模小、建设标准低、管理水平落后等问题。究其根本原因,一是由于我国正处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二是我国的政治体制的原因,三是因为我国重救灾、轻防灾的文化因素。
针对我国防灾事业建设的现状,翟国方教授提出,新常态背景下,我国城市防灾规划亟待转型。吸引发达国家的经验,第一,防灾规划从防灾转向减灾,转向韧性,韧性城市综合关注城市防灾、城市减灾以及城市恢复,最大限度的保证人民生命安全,使城市在灾后迅速的恢复。国际上很多城市进行韧性规划,韧性建设将成为“国际标配”,然而我国目前对于韧性城市的相关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第二,防灾规划需要从工程规划转向全社会参与,以全社会利益相关者的共识实现为目标,充分发挥政府、社会、个人的能动性。第三,推进智慧城市防灾规划,要在城市防灾规划建设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对城市灾害相关信息进行采集、集成、处理、决策、评估。日本通过全国地震观测仪、全国瞬时预警系统、应急报警通讯设备等智能化、信息化的手段大大缩短了灾害的预警时间,从而减少灾害损失。
接着,翟国方教授通过日本城市防灾减灾对策体系,向我们介绍了日本从行政力量、社会力量、家庭力量、灾前对策、灾后对策、硬件措施、软件措施共7方面12个维度减少灾害。翟国方教授介绍了其合肥市市政基础设施韧性提升研究。运用最坏事态评估方法,即根据合肥灾害时可能发生的情景确定受灾的最坏事态,作为城市韧性提升及风险管控的依据,得出结论,合肥市经过多年的规划建设,在市政基础设施抵御风险的物质及管理方面已具有一定的基础,但离韧性城市标准尚有一定差距,从而为了提升城市韧性,提出一系列针对性的举措
最后,翟国方教授总结道,灾害发生的数量愈来愈多,影响也愈来愈大,日益受到重视灾害是人地系统自组织过程的产物。根本上说,所有灾害都是“人灾”。灾害事件的影响/风险评估和沟通是灾害应对的基础,城乡规划是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手段。城乡规划过程中灾害问题日益受到重视,但面对日益发展的灾害形势,城乡防灾减灾的规划理论和手段的学术储备相对不足。
针对学生的提问,翟国方教授表示,针对小尺度的具体某种灾害问题,是工程问题,可以应用模型进行解决,然而规划面临的是不确定性,把城市从确定的看成不确定的,看成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灾害面前不可能公平公正,往往社会弱势群体受到影响最大。柴彦威教授提出疑问,灾害研究主要是问题导向,偏重于具体方法,然而本体论上的认识是如何的?这种研究的理论基础、方法论特点是怎样的?如何看待城市规划的理论建树少的问题。翟国方教授认为,灾害学的起源是地理学,主要认识来自于地理学的人地关系,防灾规划通过解决问题构建方法论。
讲座结束,柴彦威教授总结道,翟国方教授为大家带来了一次跨学科的学术盛宴,智慧防灾、防灾过程中信息化手段的应用等日本相关先进经验是值得我国防灾建设借鉴应用的。
现场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