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动态

我中心举办“大数据与时空行为”学术沙龙

2015-06-09

514日晚间,应北京大学智慧城市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柴彦威教授、中心副主任刘瑜教授之邀,北京规划设计研究院龙瀛博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静远博士、美国佐治亚大学地理系穆兰副教授来到我中心,与中心博士、硕士研究生一道分享交流各自研究成果,并给予青年学生以指导。

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王静远博士站在信息科学的视角之上,围绕以数据为中心这一主题,对当前智慧城市研究工作的最新动态进行了综述,梳理了当前智慧城市相关研究中广泛采用的城市数据类型及其特点,并从相关研究工作和技术与研究特点两个大的方面对该领域的研究工作现状进行了介绍。其中相关研究涵盖了技术体系研究、数据驱动的智能交通、城市计算技术和城市人类活动的统计力学等方面。而技术与研究特点的介绍包括核心技术与理论,以及领域研究的学科交叉、城市数据为中心、区域特性等方面。最后他提出多元城市数据的紧耦合,信息世界-物理世界的交互,城市深层次数据的利用,以及城市行为动力学理论体系等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随后,来自北京规划设计研究院的龙瀛博士讲述了他与合作者近期提出的数据增强设计的新思想。数据增强设计(data augmented design,简称DAD)是以定量城市分析为驱动的规划设计方法,通过数据分析、建模、预测等手段,为规划设计的全过程提供调研、分析、方案设计、评价、追踪等支持工具,以数据实证提高设计的科学性,并激发规划设计人员的创造力。DAD利用简单直接的方法,充分利用传统数据和新数据,强化规划设计中方案生成或评估的某个环节,易于推广,同时兼顾场地的独特性。DAD的定位是现有规划设计体系下的一种新的规划设计方法论,强调定量分析的启发式作用的一种设计方法,致力于减轻设计师的负担而使其专注于创造本身,同时增强结果的可预测性和可评估性 ,以期将DAD打造成为继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 Aided DesignCAD)、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GIS)和规划支持系统(Planning Support SystemPSS)之后的一种新的规划设计支持形式。



柴彦威研究组就近期研究及问题与大家进行交流。首先,介绍了北京市居民健康出行与城市环境调控政策研究,提出以往基于地方的健康行为研究与影响分析对个体关注有限,且大多针对某一时间或空间片段进行阐述,应将个体行为视为移动性和活动空间综合考虑的的多种高度复杂因素影响的连续过程。该研究计划以通过GPS定位获取的居民行为数据为基础,结合GIS分析方法与手段,探讨个体和群体在时空间中的空气污染暴露过程,探索交通方式选择、出行-活动选择、路径选择对人的出行健康的影响,探索如何对个体层面的地理活动空间和活动模式进行适度干预和引导。随后,柴彦威教授研究组与参会专家学者就社区生活圈研究进行了探讨,提出可视化方法上如何改进,空间范围的选择,指标构建等问题,以完善生活圈研究。

刘瑜教授研究组的刘亮做了题为“Add Meaning to Life Steps”的报告,从语义的视角理解个体轨迹及其发生过程。汇报介绍了语义轨迹的基本思想和流程,即在传统简单的时空点对轨迹数据的基础上,附加外部地理信息和应用相关的信息,丰富轨迹上下文信息,建立易于人类理解的语义轨迹模型(stop /move),表达与轨迹关联的丰富的背景语义信息,如交通方式、活动类型、环境质量等。最后实例演示了如何建立语义轨迹,为个体出行时空分析和知识发现提供应用支持。

针对在场学生发言,各位教授作了详尽点评并引发热烈讨论。刘瑜教授在讨论中指出,地理学的两个基本准则:相似度与联系,以“流“的视角看来有着较大差别。而大数据的特征主要就是在分布和联系上,前者包含微观分布与宏观分布,后者包含微观联系与宏观联系,而当前研究的重心即将微观视角变为宏观研究的过程。

柴彦威教授指出时间规划是面向存量规划,面向个人时间利用,以期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一项重要规划。他认为当前的中国,生活时间规划正逐步应用于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城市交通规划、智慧城市规划、个人行为规划、社区规划之中,其研究方兴未艾。跨学科交流的活跃氛围让在场学子获益匪浅。

 

(马昕琳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