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智慧城市研究与规划中心2017年度年终总结
2017年,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智慧城市研究与规划中心迈入第四年。在这一年内,中心持续致力于时空间行为与智慧城市等方面的理论研究、技术攻关以及规划管理应用,在科研项目攻关、学术论文发表、专著出版、学术交流、系列讲座、人才培养等方面均取得丰硕的成果,进一步增进了团队的实力,扩大了团队影响力。
一、科研实践,成效卓著
2017年,中心继续以面向智慧城市应用的时空间行为研究为核心,重点探索大数据时代时空间行为地理学的理论与规划创新,继续推进“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智慧城镇综合管理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课题“智慧城市标准和核心标准研究及综合评价系统研发与示范”以及“城市居民时空间行为的中美比较与理论创新”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017年7月,中心主办了智慧社区建设标准体系与核心标准研讨会,围绕智慧社区管理与服务关键技术,探讨智慧社区概念与内涵、智慧社区标准化现状、智慧社区建设标准体系、智慧社区治理建设与运营核心技术、智慧城市网格化管理核心技术、智慧社区建设核心标准等研究问题,并对课题相关工作进行研讨与阶段总结,推进了智慧城市管理与建设。
2017年4月,中心主任柴彦威教授领导,各中心研究员与成员们组织进行了城市居民时空间行为的中美比较与理论创新项目的前期调查——北京2017年居民活动日志与社区融合调查,历时近两个月,调查顺利完成。此次调查包含社区范围广、样本数量多,不仅采集建立了内容丰富的样本数据库,也为日后调查积累了经验教训。2017年10月至11月,由中心的特聘顾问,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关美宝(Mei-Po Kwan)教授领导,在美国芝加哥开展了居民出行-活动日志的调查,标志着中美比较调查的正式开展;11月,于广州进行了预调查工作,并对数据进行了初步处理;12月,中心于北京清河地区开展了社区级的居民出行-活动日志调查,截至2018年2月初,美国芝加哥与清河地区调查已经基本结束,中美两国居民时空间行为数据库基本建成。
二、论文著书,成绩斐然
2017年,我中心师生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主要以北京、上海、广州、西宁等城市为案例,针对居民时空行为进行分析,并探索智慧城市规划管理模式,形成一系列颇具国内外影响力的研究成果。
2017年,中心共出版2部著作,分别是《城市郊区活动空间》(申悦著,2017,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与《中国城市的单位模式》(刘天宝著,2017,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7年,中心主任柴彦威教授荣获2017年中国地理学会科技奖励与“全国优秀地理科技工作者”称号,中心特聘研究员张艳博士获得“北京市优秀青年人才”称号。
三、学术交流,携手与共
2017年,中心多次邀请众多时空间行为与智慧城市研究与规划相关领域的国内外学者到访我中心并开展学术讲座。3月,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关美宝(Mei-Po Kwan)教授应邀访问中心,并召开“城市居民时空间行为的中美比较与理论创新”实施方案的第五次研讨会,此次研讨会推动了中美城市时空间行为调查与研究方法创新,帮助城市时空行为调查与分析的发展壮大。4月,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翟国方教授受邀到访中心并带来了一次跨学科的学术盛宴,翟国方教授指出,城乡规划是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手段,应注重防灾过程中信息化手段的应用,为中心成员拓展了思路。5月,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曹新宇教授到访中心,并就如何通过建成环境规划改变空间要素,实现城市发展与中心成员展开交流与讨论,曹新宇教授认为,挖掘个体、群体与社会时空行为,探析个性化与社会化需求是人本规划的内核,时空行为与规划应用研究正迎来新的发展契机。香港大学地理系卢佩莹教授来访中心并与中心成员进行学术交流,对中心进行的调查细节提出了中肯的建议。6月,明尼苏达大学范颖玲教授应中心主任柴彦威教授之邀,到访中心进行学术交流。范颖玲教授为大家介绍了如何以个体幸福感为参考进行交通与城市规划,提升人们出行与生活幸福感,从而建造以人为本的城市。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关美宝(Mei-Po Kwan)教授到访中心,进行了中美比较项目调查的讨论。9月,上海数慧系统技术有限公司到访中心,与各中心成员、中心专家刘瑜老师团队进行交流,共同探讨大数据在中国城市规划编制与管理中的创新应用。12月,浙江正元地理信息公司工作人员到访中心,与中心各成员针对智慧城市建设开展讨论交流。
中心继续坚持主办北京大学“时间地理学”系列讲座,2017年5月,再一次邀请到了师从“时间地理学之父”哈格斯特朗的地理学大师Prof. Kajsa Ellegård,做题为“Time-geography in the world at present”的学术报告。Kajsa教授对当前时间地理学丰富的研究主题进行了梳理。在城市和区域规划方面,她重点肯定了柴教授研究组在其中的贡献,指出时间地理学为城市结构的变化与个人生活质量的改善提供基础。Kajsa教授指出,时间地理学大有可为,仍需要各国的学者的共同努力。本次交流为中瑞两国时间地理学的信息共享与国际合作提供了契机,有助于构建和完善时间地理学研究的国际网络。
同时,中心也坚持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中发声,2017年,中心成员累计参与十余场国际国内会议,会议涵盖大数据与智慧城市、空间行为与规划、交通地理等多重议题,进一步加强了时空间行为研究的发展与传播。5月,“人机同行,智绘城市——2017第十一届规划信息化实务论坛”在上海举行,其中“时空行为与智慧城市专题会场”由中心组织,会议由中心主任柴彦威教授主持,副主任马修军教授、多名中心研究员在会议中做了主题报告。7月,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承办了2017年中国城市地理学传承与创新学术研讨会,中心多名成员参与会议组织。会议为期两天,交流内容涵盖了大数据与时空行为、城市群与城镇化、城市交通、城市生态与人居环境等多个议题。中心副主任冯健老师在会议中做了题为“城市地理定性研究方法创新”的主题报告,中心多名成员均在分会场进行了学术报告,与国内外学者进行交流互动。8月,中心主任柴彦威教授以及多名中心研究员奔赴韩国参加了“第十二届中日韩地理学国际研讨会暨第三届亚洲地理学大会”,并在会中做了主题报告。9月,中心主任柴彦威与特聘研究员张艳博士出席了“回天有数”计划启动仪式,张艳博士应邀做了题为“居民时空行为与生活圈规划”的主题报告,宣传了我中心在智慧城市管理应用方便的探索。11月,中心多名研究员参加了在浙江大学举办的“第十三次空间行为与规划学术研讨会”并做学术报告。随后,应瑞典林雪平大学(Linköping University)的邀请,中心主任柴彦威教授、特聘研究员张艳博士赴瑞典参加“时间地理学理论方法论、符号系统与方法”博士课程,并合作主讲“基于时间地理学方法的转型期中国城市规划实践”(Time-geography approach to urban planning practices in transitional urban China),促进了中瑞时空间行为研究的探讨交流。12月,中心主任柴彦威教授参加在武汉大学召开的“新时代中国城市地理学学科发展研讨会”并进行开幕致辞。柴彦威教授指出,对中国城市地理学学科范式与未来发展的探讨,必须结合学科发展所面临的时代背景,进一步反思城市地理学科与城市规划工作的关系,才能突破学科困境。
此外,2017年,中心主任柴彦威教授分别受邀前去华南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进行学术讲座,介绍时空间行为研究的理论基础与研究前沿,探讨其在城市规划、社会管理、居民服务等领域广泛的应用前景。
四、未来展望,踌躇满志
面向未来,中心将一如既往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完善智慧城市管理体系,加强人才培养与国际网络建设。下一年度,中心将完成“智慧城市标准体系和核心标准研究及综合评价系统研发与示范”课题,,继续进行“城市居民时空间行为的中美比较与理论创新”等项目研究。
另外,我中心将加强与国内外高校、学院的跨学科合作,共同探讨智慧城市的相关命题。
最后,中心将继续致力于探索居民时空间行为的理论研究与规划应用,进行智慧城市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国际前沿与比较研究,引领学术前沿。
供稿人:杨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