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智慧城市研究与规划中心成员、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博士研究生塔娜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的Mei-Po Kwan教授、中心主任柴彦威教授合作在SSCI城市研究类期刊Urban Studies在线发表关于居民活动空间国际比较的研究成果,论文题目是《Urban form, car ownership and activity space in inner suburbs: A comparison between Beijing (China) and Chicago (United States)》。Urban Studies是国际城市研究领域领军期刊,在2013年“ISI期刊引用报告”中评定的影响因子是1.330,近五年的影响因子是1.961,在城市类杂志中名列前茅。
近年来,郊区化与汽车所有权增加趋势及其相关的社会与交通问题在世界各国都成为热点研究问题。在反思蔓延式郊区化与小汽车依赖的理念中,关于郊区化对居民时空行为模式的影响成为时空行为研究的重要议题。活动空间是居民时空行为模式和个体对城市空间利用程度的重要度量指标,因而受到城市研究学者的关注。在研究中多采用GIS度量活动空间并利用计量模型进行建成环境对活动空间影响因素的分析,但是以往的研究大多只关注西方社会空间背景,并且侧重活动空间的度量方法的形态学讨论而缺乏影响因素的深入分析。该研究从中国和美国大城市郊区化与机动化增长的趋势出发,分析中美城市居民活动空间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该研究基于北京市和芝加哥市近郊区域居民活动与出行日志数据,利用GIS空间分析以凸多边形方法构建活动空间的度量,采用回归模型分析中美城市背景下建成环境与汽车所有权对活动空间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发现,无论是工作日还是休息日,北京郊区居民的活动空间远小于芝加哥居民。建成环境对居民活动空间具有显著影响,但是在北京和芝加哥存在差异,反映了两城市郊区化过程与社会背景的不同。而汽车所有权仅对北京居民工作地活动空间有影响,说明中国城市郊区化过程中机动化对居民日常活动的影响正在凸显。
该研究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41228001)“城市居民时空间行为的中美比较研究”支持下完成。该项目是由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Mei-Po Kwan教授主持、中心主任柴彦威教授合作参与进行,致力于对中美城市居民的活动-移动行为模式及其与城市空间结构、交通系统结构的互动关系进行比较研究,挖掘中美城市居民时空间行为的异同。该研究是北京大学行为地理学研究小组与Kwan教授在时空行为研究领域长期合作的成果之一,未来双方合作研究的最新成果即将在《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Tijdschrift voor Economische en Sociale Geografie》、《地理学报》、《地理研究》等刊物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