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美宝教授(Prof. Mei-Po Kwan):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地理及地理信息科学系教授
美国地理学会杰出学术成就奖
AAG主编
2015年12月10至12日,第十一次空间行为与规划研究会暨“时空行为研究与应用前沿”学术研讨会,在广州中山大学召开。关美宝教授作为会议嘉宾,第一个进行了会议报告,报告主题为“城市居民时空间行为的中美比较与理论创新”。
作为项目主持人,关教授首先介绍了“城市居民时空间行为的中美比较与理论创新”项目,并梳理了初步成果,该项目关注中美城市发展和居民时空间行为的差异,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北京大学柴彦威教授、冯健副教授、中山大学周素红教授等学者是项目核心成员。该项目成功推动了中国时空行为研究网络的成立,实现了时空行为研究人才的联合培养。
关教授提出,为什么要进行中美比较?国际化视野很重要,中国需要本土化研究,但也需要与西方思想、理论展开更好的对话。如何解释中美差异?中美城市的比较,不仅需要对比中美城市发展的过程和规律,更需要根植于中美制度、经济、文化、社会等差异进行比较,关教授进而提出了中美城市比较的分析框架,为中美城市地理学的比较研究搭建了平台。中美在生活空间、郊区化、社会分异3个方面存在差异:中国经历由单位社区向城市社区转变,而美国是城市社区;中国经历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而美国长期坚持是市场主导;中国面临民族分异,而美国面临种族分异。
中美城市比较的关键在于推动中国城市地理学的理论创新。关教授认为,尽管以往学者也进行了中美比较,但更多是基于中国经济转型视角来分析城市问题。但是,中国不仅面临经济转型,还面临新的趋势和转型,比如随着消费增长,消费对个体行为的影响逐渐提升,因而需要引入新的分析视角,通过中美城市比较,有利于探寻新的理论视角,并寻求解决中国城镇化过程中新问题的对策。目前关教授团队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三个方面:空气污染(air pollution)、健康(health)、时空可进入性(accessibility)和社会分异(social differentiation)。
关教授还提倡将混合地理学思想(Hybrid Geography),实现方法的创新。混合地理学超越了空间定量分析和社会文化定性分析两种研究范式的二元对立,空间定量分析擅长揭示规律、普遍性和预测,而社会文化定性分析重视解释差异性和个体对空间的不同体验,两者结合,相得益彰。关教授还介绍了采用混合方法的已有研究成果,比如分析城市居民通勤行为的特征、城市形态与汽车使用、城市形态与郊区居民活动空间的关系、城市居民的社会空间分异、出行的污染暴露问题等,尝试通过一系列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建立中国城市研究的行为范式。
作为华人地理学代际转向和方法转向的代表性人物,关教授指出时空间整合的地理学研究框架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关教授认为传统基于地方考察固定居住环境、单纯测量居住空间隔离(measure segregation)已不能够反映现实。关教授提出了社会生活圈的概念,关注个体在时空间流动过程中的活动和体验,倡导个人城市互动理论,加强城市空间与行为互动机理的分析与解释,为城市时空间优化提供规划方案。
最后,关教授还提出下一步的研究计划,如筛选有代表性城市、横纵向挖掘和剖析数据等,并向志同道合的地理学子发出了诚挚的邀请。
供稿:寇力容;审核:塔娜、赵莹
(原文载于微信公众号:城市时空行为研究网络)